99健康网 > 美容 > 护肤 > 基础护肤 > 祛斑 > 正文

中医祛斑的方法

2012-10-17 11:24来源:99健康网

导语
丝瓜对色斑的影响,怎么祛除斑点呢,丝瓜对色斑的作用,其中又有哪些细节需要我们注意的呢?接下来就请阅读以下文章的详细解析。

   脸上斑斑点点,让你困扰不已,那些犹如黄色燕尾蝶一般的黄褐斑,失却了蝶的美,只余满眼伤怀。祛除黄褐斑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外用内养一直都是金科玉律。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,在中医的理论里,黄褐斑是如何形成的,我们又应该如何祛斑吧!

  中医祛斑理论

  中医认为,人是有机的整体,皮肤只是机体外表的一部分,它与脏腑、经络、气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,只有脏腑功能正常,气血充盈、经脉通畅,机体、容颜才不会衰老,须发也不会斑白,五官、爪甲才能得到滋润,肌肤自然光洁细腻,不会产生斑点。

  如果脏腑功能失调,经脉阻滞,气血不足,均可反映到脸上,黄褐斑的产生正是和人体脏腑、气血、冲任失调有关,是全身疾病的反映,而且与肝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。

  而且肝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,均可导致黄褐斑,如情志抑郁,导致肝气郁结,肝失条达,郁久化热,灼伤阴血,致使颜面气血不和,气滞血淤,络脉淤滞而引起黄褐斑;过食肥甘厚味,引起脾胃受损,失于健运,气血亏虚,不能上荣于面;或湿积化热,滞于肝脾,脉络阻塞于面而致黄褐斑。

  另外,肾水不足,阴液不能上荣,虚火上熏于面,燥结成斑;或肾阳不足,不能温养经脉,寒凝血滞而致黄褐斑,也较多见,且斑色黯黑,如产后和更年期的黄褐斑,多与肾亏有密切关系。现代研究表明,黄褐斑的发生有内分泌失调、紫外线过敏、体内代谢失衡等原因,还有自然衰老或由一些长期慢性病所导致,其中代谢失调造成“垃圾”沉积是主要成因。

  现代医学定义黄褐斑

  现代医学认为:黄褐斑是一种色素代谢障碍性的皮肤病,是面部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,表现为黄褐色、暗褐色或深咖啡色的斑片,常对称分布在脸颊、额、鼻、唇周等部位,表面光滑无鳞屑,常无自觉症状。颧部、鼻部的皮损,融合时则呈现蝴蝶形,所以又常称为“蝴蝶斑”。因为这种病有损于容颜的美丽,故把它列为“损容性皮肤病”。那么能否通过特殊的饮食自然祛斑养颜呢?

  黑色素与肌肤三部分

  皮肤,由表皮、真皮和皮下组织3部分组成。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,由内而外又可分为基底层、棘细胞层、颗粒层、透明层和角质层。基底层为表皮的“母亲”层,可产生新鲜的皮肤细胞,这类细胞再生及分裂需4~6周,在皮肤细胞代谢的同时产生和排列一定数目的黑素细胞,由此而形成皮肤的颜色,其实黑色素是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,由酪氨酸氧化而生成,所以说皮肤色素的产生与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密切关联。

  滥用化妆品导致黄褐斑

  值得注意的是,滥用化妆品也会引起黄褐斑。这是因为某些化妆品,特别是不合乎化妆品卫生标准的一些化妆品中铜、锌、汞、铅含量超标,皮肤吸收后会引起酪氨酸酶活性增强,加速黑色素沉着,还有些伪劣化妆品刺激皮肤后导致炎症,并加重色素沉着,甚至破坏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。

  暴晒也是长黄褐斑的诱因

  长期在日光下暴晒也是黄褐斑的诱因之一。紫外线辐射可以改变角质细胞中黑色素小体的分布模式,会加重黄褐斑患者的病情。至于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,如粉尘、二氧化硫等浓度的升高,并大量溶解在潮湿的空气中,都可使面部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密度增高,经光化作用黑色素合成增加,也会促发黄褐斑。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冬眠灵、苯妥英钠等,也可引起代谢失调而诱发黄褐斑。

  中医药膳祛斑

  中医经长期临床实践,认识到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肾阴虚、肝郁气滞、心脾失调等有关,故可选用疏肝、清肝、滋阴、育肾的药物与含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的食物组成药膳。药膳是一种“寓医于食”的好方法,它基于“药食同源”,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。

  【养颜消斑汤】

  配料百合30克,白芷10克,香附子10克,白芍20克,糯米20克,蜂蜜50毫升。

  制法百合、白芷、香附、白芍、糯米等五味,加水500毫升,煮取汁200毫升;再加水煎,取汁200毫升。2次汁混合搅拌后,和入蜂蜜,调匀食用。

  功能养颜消斑,祛风除湿。本膳用白芍,柔肝敛肝;香附,疏肝理气;白芷,祛风养颜;百合,养肺滋阴;糯米,和中养颜;加上蜂蜜,可润肠泽肤。故此膳能防治黄褐斑。

  【丝瓜络饮】

  配料丝瓜络10克,白茯苓10克,白僵蚕10克,白菊花10克,珍珠母10克,玫瑰花3克,红枣10克。

  制法上七味药,用纱布包裹后,放锅中加水适量,连煎2次,

  取汁2碗,分早、晚各饮1碗,或代茶频饮。

  功能健脾祛风,悦颜祛斑。本膳用丝瓜络,清热通络,和中舒肝;白茯苓,健脾运中,淡渗利湿;白菊花,清热祛风,养肝悦颜;珍珠母,平肝宁心,清热解毒;玫瑰花,疏肝理气,养血美容;白僵蚕,清热祛风,调和营卫;红枣,健脾和中,润肌泽肤。

  【猪肾山药汤】

  配料猪肾2只,山药100克,枸杞子50克,沙参50克,薏苡

  仁50克,盐、姜、葱各少许。

  制法猪肾,洗净,切开,除去筋膜,放冷水中浸泡2小时,每隔半小时换水1次,最后用热水焯一下以去臊味,切成小丁,备用;山药,去皮洗净,切丁,与其他药一起放入锅中,再加入猪肾及水适量,并加料酒、盐、姜、葱、胡椒等,先以武火煮沸,再以文火炖至酥,即可食用。

  功能补肾健脾,补血养颜。本膳用猪肾补肾,山药健脾,枸杞子补养肝血,沙参和胃养阴,苡仁化湿祛斑美容。适用于脾肾亏虚引起的黄褐斑。

  【地黄老鸭煲】

  配料生地黄50克,山药30克,枸杞子20克,老鸭1只,葱、姜、黄酒、盐、味精各少许。

  制法老鸭,宰杀去毛、内脏,洗净切成小块,入沸水焯去血水;生地黄、山药、枸杞子,洗净,同鸭肉一起放锅内,加水、盐,煮至鸭熟,加味精调和,即可食用。

  功能育肾养阴,泽面润肤。本膳用生地,滋阴养血;山药,健脾益气,和中养胃;枸杞子,补养肝肾,填益精血;鸭肉,含蛋白质、人体必需氨基酸,能补脾泽颜。可用于肝肾亏虚、色素沉积引起的黄褐斑,经育肝肾、健脾胃及补充蛋白质后,能祛斑养颜。

  【桃花白芷酒】

  配料新开桃花25克,白芷30克,白酒1000克。

  制法桃花、白芷浸酒,装瓶(没有大瓶子可分装成几小瓶)密封,勿令泄气,1个月后,启用。每晚饮1小杯(约20毫升),同时可用少许搽面部。

  功能美容养颜,祛除黑斑。本膳所用桃花,有活血化淤之功;白芷,能祛风胜湿;白酒,有活血美容作用。

  【七宝祛斑饮】

  配料山药30克,薏苡仁10克,生芡实10克,莲子15克,白扁豆10克,赤小豆15克,大枣10克。

  制法将山药、苡仁、芡实、莲子、扁豆、赤豆、大枣等7味药洗净,入锅,加水2000毫升,煎1~2小时,即可食用,还能喝汤。

  功能健脾利湿,分清别浊。本膳用山药、扁豆,能健脾和中;赤豆、苡仁,可化湿清热;大枣,和营养脾;芡实,涩肾养胃;莲子,升清别浊。故本方适用于脾虚湿盛,湿郁淤阻,中焦失运,久遏化热而致的黄褐斑。

标签阅读:
斑点
  •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

   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,包括肝炎病毒谱,肝胆脾彩超,肝脏功能和血常规,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,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,加上归脾丸口服。

  •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

   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,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,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,酮康唑乳膏,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。

  •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

   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、避免久坐久站、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,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,如果痛的严重,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。

  •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

   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,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,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,效果更好

  •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

   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,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,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。

  •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

    多休息,不要过度活动,可以药物治疗,局部 热敷,一般可以逐渐恢复,不要着急。

  •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

   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,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,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。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。

  •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

   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,检查一下原因,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。

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

邹玲婷主治医师

A

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,不要贪吃凉食凉饮,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。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,多潘立酮片。热敷一下腹部。...[详细]

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

王富主治医师

A

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。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,注意保暖,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,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,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。如果不理想的话,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。...[详细]

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

刘静副主任医师

A

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,但如果长的太多,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,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。...[详细]

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

王富主治医师

A

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,防止受凉,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,爬山等活动,尽量的穿宽松,舒适,柔软的厚底鞋子,避免鞋底过硬过薄,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,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。...[详细]

声明:本站图/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,仅供病友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。

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

Copyright ©2022-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
闽ICP备13021446号-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